内蒙古自治区推动精准有效扶残助残工作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2023 年 9 月)
调研背景:
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扎实有效贯彻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残 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扶残助 残文明社会氛围,用真情、善行、善举诠释担当。 内蒙古自 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自治区残联的领导下扶残助残惠 残工作力争“精准 ”发力,取得“有效 ”成果,为残疾人创 造美好生活。在 2023 年“大爱北疆 助康圆梦慈善草原行 ” 公益活动中,将精准有效服务残疾人调研工作列为重要日程。 由基金会主要领导负责,每到一地分组点对点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专题调研, 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学习、教育、康复、就业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更加精准有效帮扶残疾人,提供参考依据。
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采取深入残疾人家庭,与残疾人本人、家属、亲人及社区工作人员等一对一对话访谈的形式进行。
调研地区:
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6 盟市 17 个旗县区(市)118 户残疾人家庭,123名残疾人(详见附件)。
调研机构:
调研地区盟市残联以及残疾人所在社区。
参考资料:
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2、 中国新闻网
3、 自治区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4、 中央及自治区媒体部分新闻宣传报道;
调研时间:2023 年 7 月 25 日—8 月 24 日
调研组人员:
总负责: 吕新生 吴向阳
牵头人:高华 牛明
成员:基金会全体人员
调研报告正文:
一、 目前我区精准有效帮扶残疾人工作推进情况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结合自治区实际, 出台并推动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 ”残疾人事业发展 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4 年)》,让“平等、参与、共享 ”更加深入人心。 自治区残联围绕“大爱北疆 ”助残公益品牌,落实残疾人普 惠特惠政策,全区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1、助残民生工程落地见效。
摆脱贫困。全区 11.2 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32.5 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改善住房。为 5.2 万户城乡困难残疾人家庭改善住房条件;为 4 万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服务暖心。为残疾人建设“温馨家园 ”209 个,为 3.3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
特殊照顾。对 1.3 万多名在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残疾儿 童进行补贴,290 多名获得内蒙古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学生全额报销学费。
多彩生活。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1900 多场次,92 万多人次残疾人参与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区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上共活动 49 枚金牌、45 枚银牌、59 枚铜牌;
项目带动。全区登记在册助残志愿者 1 万 7 千多人,开
展扶残助残项目 6600 多个。
2、康复服务精准有效。康复综合评定等 29 项医疗项目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争取了 1000 多万元对自治区 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维修改造,提升服务能力。建立精准康 复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机构 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机 构规范化建设,为 41 万多人次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在 2 个盟市、5 个旗县开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为 360 多名残疾儿童免费植入人工耳蜗。
3、创业就业良性发展。近 5 年来,全区城乡残疾人新 增就业 4.45 万人次,各类助残就业机构超过 800 家,组织 专场残疾人就业招聘会 230 多场,5 万多人次残疾人接受职 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 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1.4 万人,集中就业、公益性岗 位就业、灵活就业等其他方式就业 17.8 万人。加强残疾人 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示范机构、助残就业机构建设,带动残 疾人就业和创业增收。加快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一大批 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
二、我区精准有效帮扶残疾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此次对我区 6 盟市 17 个旗县区(市)118 户残疾人家 庭,123 名残疾人的走访调研慰问中了解到,基层在落实国 家和自治区有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精准帮扶残疾人 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掌握残疾人实际需求等方面有欠缺
每个残疾人的情况不同,千差万别,基于地域、人力、 物力等因素,面上的工作和点上的工作发力不均,基层对残 疾人个体的情况了解难以做到全覆盖,导致点上的工作力度 不大,成效不张,因而对于残疾情况分类不细致,精准施策不到位。
精准服务残疾人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残疾人特殊性问题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对于残疾 人的日常帮扶少;重症残疾人、双残家庭帮扶力度不够,特 别是他们的孩子教育成长困难重重;辅具使用回访跟不上, 辅具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扶残助残用品发放不均衡,苦乐不均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
残疾人自身因素增加了精准帮扶难度
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制约了其参与社会活动和就 业;劳动能力不足,导致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自身健康状况不佳,康复救助全覆盖难度大。
三、结论与建议
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是 我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用“绣 花 ”功夫抓实抓好对残疾人朋友帮扶和救助,不断满足残疾 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让爱 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田,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精准扶残助残,让残疾人享有出彩人生需要我们交出合格的答卷,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一是按照城区、城郊结合部、农牧区地域划分,结合残 疾类型及各自需求和残疾人家庭收入水平困难程度,以及各 地区对残疾人保障政策的落实和投入水平,采取个性化、差 异化帮扶措施,精准施策,分类指导。通过分类、分户、分 人,采取一户一策,一对一式的,认领式的方式,更进一步 瞄定靶向,精准发力,对全区残疾人朋友提供更加有效的服 务保障。二是细化分析每一位残疾人的残疾现状,残障程度、 康复康养、辅具使用适配情况或其家庭生活现状,收入水平 等,归纳为“ 生存型 ”、“成长型 ”和“ 发展型 ”,分别着眼 于“维持生存活下来 ”、“康复救助有效果 ”和“帮扶就业改善生活 ”三个目标进行帮扶。
“结对 ”帮扶。这次调研我们的同志被一些特困残疾人 和重症残疾人的艰难困苦感到震撼和心酸。有效救助他们需 要各级各地残疾人工作部门摸清底数,将特困残疾人、重症残疾人列入帮扶的重中之重,通过包联方式开展结对活动,解决残疾人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感受到 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温暖,点燃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输血 ”式救助。对于农区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一户 多残家庭,在保证国家政策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充分依靠当 地残联、社区或者爱心企业、人士,实施困难救助;利用公 益网站,把他们纳入信息库并公布于众,让更多的爱心企业、 人士参与一对一式或“认领式 ”的帮扶,维持其现有的生活 水准或能有所改善提高,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其 持有一个乐观心态,不致于难以为继,造成生活下降而困顿
返贫。
“帮忙 ”式扶助。对一些生活困难,但有就业能力的残 疾人,积极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平台,并要经常 性回访,帮扶他们实现就业,改善提高生活现状。让自身的 特长得以更好地发挥,不光能增加收入,也能融入社会奉献社会,让梦想飞得会更远。
在调研中发现也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妇女,只 因家务或病患老人的拖累,无法走出家庭实现就业。这就需 要当地的残联部门想方设法创造就业平台,提供职业培训, 积极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残疾妇女走出家庭实现就业,扶助他们成长的希望和重塑美好生活的光明未来。
助力权益保障。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残疾 人法治意识,维护残疾人司法保护,全面保障残疾人享有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引导全社会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2、优化服务,小辅具发挥大作用
对轮椅、助听器等辅具闲置或弃用问题,在这次调研中 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重视。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对策给予解决,以便进一步提高辅具使用效能,更精准的助残服务。因此,在今后精准助残服务上应多下功夫,以解决残疾人辅具使用 中的各种难题,让辅具真正为残疾人生活、工作的便捷助手和暖心陪伴。
使用指导常态化。对已适配助听器的残疾人,除指导日 常保养、正确使用外,再传授一些小故障的自检自排方法; 定期到指定机构由专业评估适配师进行调试维护,保证辅具有效使用。
作用效益最大化。一方面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建 设,通过以租代购的形式,让有需求的残疾人享受辅具带来 的便利。另一方面及时调整配发的辅具,对配发给残疾人的 轮椅,特别是儿童轮椅,随着年龄长大不适用的在及时调换 的同时,把不适合的轮椅调换给其他需要的残疾人使用,循
环使用,有效利用。
定期回访制度化。对于辅具使用问题,应建立起定期回 访机制,及时了解残疾人真正的所需所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以精准的服务措施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3、 同频共振,合力助残
项目为媒,驰而不息。全力打造贴近残疾人现实状况的 各类扶残助残惠残项目。努力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提升扶残助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最大的可能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生活诉求。特别要建立项目 效果回访制度,真实掌握项目实施在残疾人中的满意度,及 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项目质量,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方配合,共同发力。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共同努力、 合力推进的光荣事业。需要各级组织担负起社会责任,承接 好政府职能转移,充当好查漏补缺的补充式、专项性扶残助 残的公益角色。各级残联组织(社区、村镇、苏木嘎查专职 委员)、康复机构、特教学校、爱心企业等组成助残联盟, 要建立长效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助残工作多方联动,多方发力,多领域共推,形成有效衔接,有益补充的战略新格局。
政策有声,落地为实。国家、 自治区先后出台一系列扶 残助残惠残政策,落实落细落地需要各级相关部门明确目标, 沟通上下,夯实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扶残助残方 面的优势和作用,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针对全区各盟市旗 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分地域、分模式,加强对残疾人 的职业技能培训,动员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各地要加 大力度提升、改造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推动互学互 鉴,共同发展;协调好各地市旗县区残联部门,借助基层助 残组织的地位优势,建立起沟通信息,项目联动的长效机制,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折不扣惠及残疾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